2021年12月,舞蹈学院荣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批准。该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于本土特色文化资源,并与国内同领域的杰出专家及平台机构进行联动合作。我们致力于深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以收集、整理、研究、转化(教学、创作)、弘扬为实施路径,围绕深耕花鼓灯艺术、表、教、研、承的花鼓灯高端人才培养,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工作。
·研习经典 见贤思齐
花鼓灯传承基地积极建立花鼓灯优秀剧目资源库,通过收集、整理、研习,现已成功复排中央歌舞团“花鼓灯”(1960年)、“欢腾的鼓乡”(郭铁、1988年)、“大花场”(娄楼、赵新盟 1976年)、“赶灯场 扭呀扭”(2017)、“兰花赋”(2003)等作品。学院特别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,不仅邀请老一辈花鼓灯艺术家进行一对一传授,还鼓励青年教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。通过定期的剧目创作研讨,激发师生们的创造力,共同探索花鼓灯艺术的新形式。
·以舞育人 以文化人
筹建花鼓灯理论研究资料库,坚持“文化浸润”、“文舞相融”的教育理念,以多维度、多层次、多元化的研习方式,对花鼓灯理论研究的历史成果、不同版本的教材收集、整理与归纳、分类。目前,安徽花鼓灯资料库的建设已在课程中投入使用。为提升、扩容花鼓灯历史文献梳理与整理,基地举办花鼓灯交流研讨会(2023),第二届“园丁杯”艺术教育教师教学展示与交流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(2024),承办“非遗进校园——2024安徽省传统舞蹈花鼓灯展演活动,有力地加强了基地与省内、全国优势资源、平台的交流、互进!
·谱系传承 言传身授
非遗事业的关键在“人”!建立年龄梯队有序、层次合理的教学(专家)团队,是基地各项工作实施的基础前提!目前基地已渐次形成80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娄楼、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赵新盟;70岁的金明(国家级非遗传承人)、王若琴;60岁的国家一级编导王成;40岁的青年艺术家赵晶瑾、王杰;30岁的青年教师吴艺璇、张钰浩,五个年龄层次的花鼓灯传承谱系。基地近两年先后组织、支持2023年“寻根溯源 情系花鼓”花鼓灯艺术传承现状调查;2024年“皖乡寻灯 此情绵长”安徽花鼓灯文化记忆传承考察,身入“安徽花鼓灯第一村”、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、花鼓灯传习所等地调研考察,实现一批又一批的鲜活力量注入花鼓灯艺术这一传统长河中。
·守正创新 赓续薪火
“尊古不复古、守正不守旧”,花鼓灯艺术当代转化与继承是基地面向未来的一项不得不为之举措!花鼓灯舞台艺术作品创作、舞蹈教学组合(教材)的整合与再阐释,是基地以弘扬花鼓灯艺术为目标的重点工作!复排经典剧目《大花场》、创作作品《兰花难、男兰花》(2022)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、社会群体建立的安徽花鼓灯传习社,被安徽省共青团授予“活力社团”荣誉称号(2024),同时,学院不仅设立专业内安徽花鼓灯不同流派舞蹈特色课程,还开设安徽花鼓灯通识公选课,逐步更迭安徽花鼓灯风格性课程教材,将花鼓灯推向更深入、更广阔的认知,把教学改革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,从而丰富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路径!
拾起金叶,留住乡愁,未来已来,薪火相传!